本研究調查了斷奶后第一天的采食量(FI)對斷奶后第一周胃腸道發(fā)育和蛋白質發(fā)酵以及保育期生長性能和喂養(yǎng)模式的影響。
共有144頭斷奶仔豬(24±2 d;7.2±0.8 kg)分配到12個欄,每欄12頭。每個欄都配備了電子飼喂站,用于在40天的研究期間監(jiān)測個體采食量。根據斷奶后最初3天內的累積采食量高于或低于豬欄中位數(高=919?±244 g 或低=507±222 g)對豬進行分類。同樣,根據斷奶體重分為兩組(高=7.72±0.59 kg 或低=6.62±0.88 kg)來研究斷奶重與斷奶后前3天采食量的相互作用。每欄選擇兩只母豬(n=24)在第6天取樣,用于研究胃腸道發(fā)育和小腸發(fā)酵產物。每天的喂養(yǎng)方式、采食量和生長性能均單獨測量。
與斷奶前三天高采食量組豬相比,低采食量組豬在d0至d8、d8至d15和d22至d28期間的每日采食量都較低 (P<0.05),d15、d22、d29和d40的體重顯著較低,d0 至d8、d22至d29、D29-40期間的平均日增重顯著降低。高采食量組豬在d1至d13和d31至d35期進入飼喂器的次數顯著增加(P<0.05),但是僅在d1 至d4 期間每次進入所花費的時間顯著增加(P<0.05)。高采食量組豬在第6、8、9、10天以及幾天后(第20-39天)的每日采食速度(克/分鐘)較高(P<0.05)。此外,與低采食量×低斷奶重組相比,高采食量×高斷奶重相互作用改善了第18-40天期間的日均采食量(P<0.05)。低采食量組豬的小腸、結腸和胰腺顏色較淺,絨毛較短,絨毛表面積較小,空腸中杯狀細胞數量較少(P<0.05),而小腸食糜中中乳酸、組胺、尸胺含量升高(P<0.05)。
總之,斷奶前三天高采食量的豬在保育期后半段吃食速度更快,采食量和生長速度也更高,這與斷奶體重較高的豬結果相似,且具有累加性。斷奶前三天高采食量還在斷奶后1周使豬胃腸道的發(fā)育更完善和蛋白質發(fā)酵更少。